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食用菌栽培

养成小蘑菇 写就大文章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20-12-15 7:11:01 人气: 标签:食用菌栽培学考试题
导读: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常明昌思考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依靠土地和农业,能否让农民富裕,现代化?20多个春秋,他埋头寻找答案3米高的大棚里,一排排一尺多长的食…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常明昌思考的问题既简单又复杂:依靠土地和农业,能否让农民富裕,现代化?20多个春秋,他埋头寻找答案

  3米高的大棚里,一排排一尺多长的食用菌包摞得整整齐齐,袋子两侧开口处伸出一簇簇蘑菇,鲜嫩肥厚,散发出阵阵清香。

  3月28日,在山西高平金田农业有限公司操作间里,10多名工人正在争分夺秒地装置蘑菇包。公司负责人、高平“蘑菇大王”许俊勇说,工厂化发菌、智能大棚转色、保温大棚出菇实现了周年生产,占地1500亩香菇大棚每年可“吃”掉废弃果木渣上万吨,产值达到1亿多元,纯收益超1000万元。从一个只会种田的农民,到有名的“蘑菇大王”,他最感谢的人是常明昌。

  黑脸,阔口,亮额,头发稀疏,抽烟,喝酒,健谈,快人快语。这就是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全国师德标兵、中国食用菌协会副会长常明昌。1985年,大学毕业后到农大工作。刚工作岗位,他就想: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才符合自己教师的身份?结合所学专业和所任教的食品系,他把食用菌栽培作为研究方向。为了做发菌试验,他推着小平车,起早贪黑,走街串巷收购罐头瓶。他因陋就简,找块空地,挖几条地沟,盖上塑料布,原创了“常氏”菇棚。在又潮、又闷、又热的菇棚中,他烧火、调湿、保温,比照顾刚出生的婴儿都上心。

  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获得成功。此后的20多年时间,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将青春和热血全部奉献给了食用菌栽培事业,取得丰硕。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18篇,出版著作10部;主编全国“十一五”规划专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和本科教材《食用菌栽培学》;先后主持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农业科技攻关项目、省高校产业化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创新平台项目等16项课题,成为我国食用菌栽培的学术权威。

  去年我省遴选今后着重打造的7条产业链和创新链,食用菌成功入选,这给我省从事食用菌产业的人们提供了更为宽广的平台。常明昌尤为兴奋,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据统计,我省农业生产,全年可产生416万吨玉米秸秆,利用其中的一半栽培食用菌,再将其中10%的产出进行初加工,10%的产出进行精加工,总共可产生300亿元的经济效益,这将极大地推进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提升。

  从研究到推广,从科研到科普,从科技到经济,从生产到营销,他都想着如何“为农民服务,让农民致富”。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做着一件事,就是全力打通农业科技最后一公里。”常明昌告诉记者。走出实验室,留在农民家,这种转变在今天看来似乎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但在他走出这一步的上个世纪90年代初,却需要足够勇气。

  他给记者讲了一个颇具意味的小故事。1992年初,他到出差。一次到麦当劳吃饭,他问店里的门童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当得知一个月工资是400元时,他深感,因为当时他一个月才110元。当天晚上,翻来覆去,彻夜难眠。他觉得科技知识不该如此廉价。他开始反思自己前些年的科研,躲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即使取得好成绩,如果不能为实物、生产力,就不能体现自身价值,更谈不上广大群众。当年10月,他领衔创建山西农大食用菌研究中心,了食用菌栽培推广之。

  常明昌把食用菌带到安泽县,给农民示范种植。农民怕失败,他就承诺:收成不好由他赔偿。他帮农民建成30个大型食用菌生产,从第一年的110万袋产量到第二年的330万袋,没几年,生产规模达到500万袋,当地农民因此致富。

  安泽县的王巧娣40岁后,常明昌鼓励她种蘑菇,在她的房前、屋后、大棚、地窖闲置的空地搞起食用菌院式栽培,痦子的位置与命运图不厌其烦地指导。如今年收入30万元的王巧娣带动着大批妇女种蘑菇。昔日用来烧火的树木枝条、玉米芯、秸秆、锯末等,变成了农民发家致富的财源。

  20多年来,常明昌在全省30多个县(市)进行了科技扶贫和科技,培训农民2万多人次,推广优良品种300多个,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约16亿元。在安泽、泽州、清徐、太谷等县创立了我省最大的白色金针菇、白灵菇、灵芝、猴头菇生产。发明了抹泥墙栽培灵芝、香菇、猴头菇新模式。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不仅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成千上万的农民也受益多多。

  推广实践中,常明昌时常被一个问题困扰:如何解决传统农业生产中面临的低产低效问题?他决定以食用菌产业为切入点进行破解。2000年,他来到福建省泉州市考察。

  这次考察,常明昌思想得到大解放。在泉州,他没有看到传统生产食用菌所用的菇棚,看到的是现代化的生产车间。2000年,要在4亩地上投资200万元建设食用菌生产车间不可想象。泉州食用菌生产商的“大手笔”带给他巨大震撼。生产车间实现了对温度、水分、养分、阳光等食用菌生长要素的精准控制,可以一年四季不间断地生产,摆脱了传统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真正达到了高产高效。

  这种生产模式能在山西复制吗?虽然福建生产商一再,常明昌仍然心存疑虑:投资这么大,如果失败怎么办?“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有责任引进最先进生产技术,带领农民转变生产方式。这个工作我不做,等着别人来做,我就不合格。这个头必须我来带!”2003年,他拿出自己的200万元积蓄,开始筹建山西省第一个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车间。2005年,车间落成投产,标志着山西食用菌产业迎来了性的巨变。

  在常明昌的示范效应下,许多社会资本被吸引过来,带动了我省食用菌产业的大发展。从2005年至今,他先后帮助28家企业建立了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其中年产值过亿的达到6家。去年,我省食用菌总产量达到27万吨,产值达20亿元,在全国处于上游水平。

  从简陋的地沟、菇棚,到花园式的,从传统的庭院式生产,到现代的工厂化生产,常明昌的食用菌栽培事业发生了破茧化蝶式的质变。从过去的小打小闹、分散作业,到现在的大规模社会资本介入,山西的食用菌产业在常明昌的引领下初步具备了现代农业的雏形。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