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特种养殖

介绍四个国家的眼镜蛇大家一起看看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吧!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7-11-2 13:15:51 人气: 标签:眼镜蛇
导读:中华眼镜蛇(Naja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俗称饭铲头,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其他别称:白颈乌,包呼,蝙蝠蛇,扁颈蛇等。扁头属于眼…

  中华眼镜蛇(Naja atra),又名舟山眼镜蛇,在广东、广西、俗称饭铲头,则称之为饭匙倩、饭匙铳、膨颈蛇。其他别称:白颈乌,包呼,蝙蝠蛇,扁颈蛇等。扁头属于眼镜蛇科,分布于中国南部、和中南半岛的中低海拔地区。

  它为大型前沟牙毒蛇。受惊扰时,常竖立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作姿态,同时颈背露出呈双圈的“眼镜”状斑纹。中华眼镜蛇体色一般为黑褐或暗褐,背面有或无白色细横纹。成蛇体全长为1.5~2米。

  它食性广泛,蛙、蛇为主,鸟、鼠次之,也吃蜥蜴、泥鳅、鳝鱼及其他小鱼等。在观察到此蛇以鸟、鼠为主要食物,亦到水边摄食水蛇及泥鳅。 每年5月前后出蛰,11月进入冬眠。

  它分布于中国安徽、重庆、福建、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澳门、;老挝人民主国、越南。它1994~2014年间数量下降了30%~50%。

  印度眼镜蛇(拉丁学名:Naja naja),是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一种蛇,亦是眼镜蛇属中的重要代表种。它是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印度次,因此得名。此蛇种及整个眼镜蛇属的学名关键词“Naja”,语源来自印度教中的蛇神“那伽”。

  它平均长度为1.4—1.6米,已知最长的记录是一条长约2.25米的雄蛇。普通的一般也都能超过1.6米长。在斯里兰卡最长的记录保持者是条母蛇,身长1.85米。雄蛇的躯干及尾部一般都要比母蛇更大。

  印度眼镜蛇的鳞片呈覆瓦状斜向排列且色彩多样。有淡褐色、褐色、橄榄绿、暗灰绿或全黑的印度眼镜蛇,而且这些颜色可以互相掺混在一块儿或呈现横纹状。它的喉部通常为粉。不过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变异的白化个体:呈粉而眼睛为红色。

  在面对敌人时,印度眼镜蛇颈部的外皮可以,以摆出其著名的姿势。它既无外耳也没有鼓膜、耳孔及耳咽管。但是其拥有非常发达的视觉。与大多数靠眼球凸面晶体聚焦来看景物的脊椎动物不同,它的晶体直接贴在它的视网膜。它的上下眼睑愈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层“透明薄膜”。当蛇在蜕皮时,眼睛的色泽通常会变得灰白,因为此时它的两片”透明薄膜“会变成两道乳白色的障壁物,随着蜕皮过程一并脱落。

  它喜独居,在繁殖期间会成对的活动。主要啮齿目动物(如鼠类)、蟾蜍、蛙类、鸟类与及部分蛇类。它是卵生动物,每年约于四月至七月之间产卵。初出生的印度眼镜蛇身长约20—30厘米,而且诞下不久就已经具备完善的毒液分泌腺。

  它主要分布于印度(除了印度东北),另外亦于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以及孟加拉国等地区。海拔2000米以内都可以找到印度眼镜蛇。

  它的毒液是强烈的神经毒素,神经毒素主要会心脏、肌肉、及呼吸系统的神经,因此伤口不会很痛,毒素会阻隔器官和神经系统的联系,导致肌肉、呼吸衰竭、心博停止。在印度,眼镜蛇有着神圣而的形象,在印度中它甚至具备了无上权威的神格。印度主神湿婆颈上总缠着一条守护的眼镜蛇;掌管的大神毗湿奴就经常躺在“千蛇之王”舍沙之上。在印度的教节日里,亦有对蛇的习俗。印度中有很多以眼镜蛇为主的故事,当中更有眼镜蛇与鼠标蛇相交的记载。在印度,印度人视蛇为神物,蛇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湿婆”的凡间。人们尤其喜欢眼镜蛇,当地人称眼镜蛇为“努拉盘布”,就是善蛇的意思。

  菲律宾眼镜蛇(学名:Naja philippinensis,英语:Philippine Cobra),是脊索动物门爬虫纲有鳞目蛇亚目的生物。具毒性,主要分布在菲律宾吕宋、民都洛、卡坦端内斯省及马斯巴特等岛屿。在他加禄语中,它又称“ulupong”。

  它整体比例较其他蛇种短胖,约长1.7米,而民都洛岛的个体有2米之长。体色会由年轻时的暗棕色,逐渐蜕为成熟期的浅棕色,喉颈有时会有一条黑色的长纹。鳞纹分布有时并不平均。

  它主要捕食蛙类、鼠类及其它小型哺乳动物。雌蛇每次生产10至20枚蛇卵,孵化期为60—70天。它的栖身地大致为耕地、聚居地及密林之中。它主要分布于菲律宾,除了吕宋诸岛之外,亦散见于其它群岛;而卡拉绵群岛及巴拉望岛的蛇踪纪录,则尚待进一步的确认。

  它最让人熟知的的是其剧毒。其毒性能让者在1小时内迅速死亡。它的蛇毒主要是神经毒,这些毒素严重影响神经讯号的输送,造成神经与肌肉之间联系的障碍,中毒表征有头痛、、腹痛、腹泻、晕眩等。儿童中毒后,更会直接出现昏厥或痉挛的反应,这些反应将会是判断其所中蛇毒种类的重要现象。而被菲律宾眼镜蛇毒的影响之下,亦会出现低血压的常见征状,可是高血压甚至心跳过快及过慢等各类现象亦很常见,因此中毒后的实际反常反应可能有极大变化。最终,中毒者会因为呼吸系统瘫痪而死亡。

  泰国眼镜蛇(学名:Naja siamensis),又名暹罗眼镜蛇或中南半岛射毒眼镜蛇,是分布在东南亚的一种射毒眼镜蛇。它们并不会射出毒素,而是喷洒毒素到敌人身上,若毒素射进眼睛,就会产生剧毒或失明。被咬后会出现疼痛、肿胀及坏疽。有些个案出现死亡情况。它是中等大小及较为厚身的眼镜蛇。它们呈灰色、褐色及黑色,有白色的斑点或斑纹。这些斑点或斑纹可以覆盖达整个身体,令人看似整条呈白色。它们长0.9-1.2米,有些甚至长达1.6米。泰国眼镜蛇与孟加拉眼镜蛇有相似的大小及外观,且栖息在相似的。

  它分布在东南亚,包括泰国、柬埔寨、越南、老挝及缅甸。它们栖息在低地至山区的平原至林地。它们也会因觅食而在乡村出没。

  它主要吃啮齿目、鸟类及细小的爬行动物,如蛇及蜥蜴。它是卵生的。雌蛇会生13-28只蛋,孵化期为48-70日。幼蛇出生后立即,长约12-20厘米,与成年的一样可以致命。

  当受到时,泰国眼镜蛇会升起及胀大皮褶。若对方不退避,它们会针对头部喷洒毒素,距离可达3米。它们随之会逃走,最后才会咬人。

  它主要是夜间活动的。日间会有很多不同的行为表现,一般会较为胆小,遇人会主动逃离。在黄昏时份则会变得具性。它们并不会射出毒素,而是喷洒毒素到敌人身上,若毒素进入眼睛,就会产生剧毒或失明。

  推荐: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