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如果你突然想家了,那么可以去城市里的各种foodcourt逛逛,或多或少都能一解乡愁。 广式烧腊、泰国菜、马拉菜、虽然如今的蔡林楠foodcourt已经略显老旧,但里面依然有不少熟客光顾。 从北岸Birkenhead的一家小杂货店,到Hobsonville的一家水果蔬菜店,再到Ōtāhuhu的第一家亚洲超市,2000年左右,已经有十几家蔡林楠超市了。 “我爸是在2002年买下这里的,目标客户是国际留学生,这里楼上是学生宿舍,所以我们就在楼下开了亚洲美食广场,准备了不同地方的亚洲美食。” Muy说,一个好foodcourt的秘诀,是餐品能做到量大管饱,其次就是“永远不能同时有两家卖一样菜品的餐厅”。 凭借着重现家乡口味的菜品,相对实惠的价格,于是这个foodcourt也成为了许多远渡重洋来到的人的集体回忆。 地处中心地区,Posonby foodcourt外观显得相当低调——但它却是受到许多本地名人青睐的一个场所。 All Black球星、著名音乐家、演员都是这里的常客,也经常在这里拍摄节目,Posonby foodcourt有着非常的拥趸。 而且和蔡林楠foodcourt不一样,Posonby foodcourt的受众更加本地化——附近体育赛事的观众、公司员工、居民等等,都会来这里吃饭。 20年前,来自印尼的Irene van Kuijk怀着“把来自亚洲各个地区的美食带到”的初衷,创办了Ponsonby foodcourt。 起初有人怀疑,这些“外国”食品是否有足够的市场,但如今foodcourt的受欢迎程度证明了当时的担忧只是多余的。 远赴伦敦的著名喜剧演员Rose Matafeo在里被问到“她最爱的餐厅是什么”时,毫不犹豫地回答了“Ponsonby foodcourt”。 诚然,foodcourt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些被怀疑是“小众”的地方,而是成为了遍布各处,每天都有成千上万人在那用餐的美食场所。 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的高级Bill McKay回忆说:“我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从大学毕业,然后到了市中心工作。当时基本上只有卖三文治,没有寿司,或者现在种类繁多的食物。” 然后,各种不同类型的foodcourt逐渐填补了这一空缺,并让这种当时的“新趋势”,变成了一种“传统”。 Irene van Kuijk说:“foodcourt刚开张时,有家长带着他们的孩子来吃饭,如今那些孩子长大了,又带着他们的孩子来体验不同的事物,一代传一代。” 目前,foodcourt的模式已经被不断复制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几乎所有像Westfield这些大型购物中心都会有自己的foodcourt。 而且这些大商场更是会精心设计自己的foodcourt,打造更高档的用餐体验,瞄准更多潜在利润。 零售中心经理Andrew Trounson说:“我们绝对不会把这称为foodcourt,因为我们认为这是一个比foodcourt高级得多的地方。” 现场不仅有现场烹饪,而且座位划分也有讲究——从密集快餐区域,到较为安静的小店聚集区,还有可以欣赏“皇后街美景”,位于楼层尽头的一家酒吧。 就算如今国门重开已经大半年,人们也逐渐回归到办公室,但游客人数依然大幅低于疫情前的水平。 位于市中心高等法院附近的Anzac Ave Foodcourt,曾经是法院工作人员和法律线记者最爱的地方。 “疫情之前一切都非常不错,顾客有周边上班的人、学生、建筑工人等,午饭时基本都是爆满的,但疫情之后就每况愈下,今年这里可能会整个关掉了。” 首先是通胀,更高的食品价格可能会抹杀掉“高性价比”这个概念,而人员短缺也会使foodcourt的运营变得。 Gigi说,最近她刚装修了店面,而且想转型高端市场,但也会担心会失去那份“旧”的感觉。 “foodcourt胜在方便,选择多,价格便宜和速度快,在购物中心时foodcourt还能是妈妈逛街时爸爸带孩子的好地方,我和我太太无论在还是在亚洲,没有一个foodcourt的事物让我们失望过。” “人们喜欢foodcourt是因为很多不同的菜系,而且不用像去餐厅时,还得等那些年轻侍应放下手机后才来给你点单。” “我们不是全部人都爱foodcourt,我就不喜欢了。那里用的是廉价食材,用廉价的油炸,味道尝起来都一样。我不想在熊孩子四处跑,椅子不舒服,桌子不干净的地方,和帮派坐在一起。” “言过其实,不是人们爱去,而是没有其他选择而已。我在惠灵顿BNZ中心时就只能去那一个foodcourt,‘最喜欢’和‘没得选’之间该如何区分?” 看到这些评论,似乎就不难理解为何Commercial Bay这么努力去撇清“商场用餐区”和“foodcourt”这个名字的关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