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疾病
网站地图
RSS订阅
匿名投稿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药科作物

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亚洲玉米螟为害大田玉米产生防御反应的机制

作者:habao 来源:未知 日期:2019-1-18 4:27:57 人气: 标签:中国农科院植保所
导读: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振营研究团队最新研究了大田玉米心叶期受到亚洲玉米螟为害时能产生直接和间接的防御反应的生理生化和机制。该研究结果为…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振营研究团队最新研究了大田玉米心叶期受到亚洲玉米螟为害时能产生直接和间接的防御反应的生理生化和机制。该研究结果为利用防御反应控制亚洲玉米螟提供了科学依据。相关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

  玉米在受到害虫为害后,会产生对昆虫具有忌避、拒食或(和)毒杀作用的直接抗虫物质,如苯并恶嗪酮类物质,也会产生引诱害虫的捕食性或寄生性天敌的间接抗虫物质,如吲哚、萜烯等。目前,玉米抗虫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B73等玉米自交系中。已有的研究发现在长期的玉米驯化和育种过程中,一些直接和间接的抗虫化合物会丢失,如很多玉米品系在受到玉米根萤叶甲的为害时不能产生 (E)--石竹烯这种能够吸引天敌昆虫的挥发物。但是,西野花梨对于中国大田种植的玉米品种,在受到亚洲玉米螟为害后能否产生包括(E)--石竹烯在内的多种与防御反应相关的化合物还是未知。此外,目前已报道的有关玉米抗虫性的研究主要是在温室可控条件下进行的,而田间玉米的生长非常复杂,玉米基因表达和化合物的含量会受到多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因此系统评价大田玉米在遭受亚洲玉米螟为害后的与防御相关的化合物及基因表达变化研究十分必要。

  该研究证明了玉米品种京科968在受到亚洲玉米螟为害后会产生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的直接防御反应,也能产生吸引其寄生性天敌腰带长体茧蜂的间接防御反应。该研究还从基因表达、苯并恶嗪酮类物质、植物激素及挥发物的含量变化等方面进一步了亚洲玉米螟为害玉米防御反应相关的生理生化及其机制。

  据悉,该研究得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专项资金的资助。

  

本文网址:
下一篇:没有资料
共有:条评论信息评论信息
发表评论
姓 名:
验证码: